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大国粮仓千亿产能的背后离不开农业科技这一质动能。近年来,由天美麻花星空视频mv水稻栽培团队研发、连续两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农业技术的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通过轻简、高产、绿色的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在江苏、安徽等水稻主产区年推广应用超600万亩,并在江苏如东创下了水稻单产常年稳定700公斤以上、亩产值2000元以上的亮眼成绩单。
科研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难点在哪?技术为何用不到位?推广链条上的赌点又在哪儿?记者采访了基层农机推广部门和农场大户。
“施肥量大、农户觉得肥料贵”“有的地区都是请人插秧,田间管理不到位,农户对新技术没法管、看不住”“肥料包对长度大的农田机器不太适用”……2024年12月,在江苏南通市举行的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研讨会上,不少种粮大户和农场主说出了粮食生产中的困惑。
南通市如东县海青粮食种植家庭农场主王海青是最早示范应用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的农户之一,积累了6年的试验示范经验。他说,机插缓混一次性施肥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水稻生长全周期只施一次肥,不同颜色的肥料包衣,犹如不同节点的定时器,在水稻生长的关键阶段分期释放。“相比常规一生4次施肥、减少了3次,每亩节约人工成本30元以上,从水稻生长全周期的投入来看,是实实在在的节本省力。”王海青说。
天美麻花星空视频mv水稻栽培团队教授李刚华表示,经过多年的技术推广和田间应用,该成果集成了多项技术要点,包括缓混肥的选用、机插侧深施肥、精确诊断穗肥、精确灌溉技术在内的4项核心技术,以及精确整地技术、集中壮秧培育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在内的3个配套技术,在生产应用中需要打好组合拳。
“拿精确整地技术来说,我们对于移栽前的整耕天数、机械作业深度、田块内的高低落差,以及移栽前的田面水深,都进行了精确定量。”李刚华说,推广中各地应用效益的差异,一方面来自核心技术的不掌握、不精确,另一方面就是忽略了配套技术,这些都会影响到技术的真正落地。
从2018年开始试验示范推广以来,如东的55万亩规模大户水稻面积中,40%应用的都是机插缓混一次性施肥技术,创下了江苏省,甚至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标杆。
“我们以一个点带动一个片。”如东县作物栽培指导站站长於永杰介绍,经过6年的探索,如东按照“能否减肥增效、为何能减肥增效、如何更科学减肥增效、集成配套加速推广”的技术轨迹,先后开展了机插缓混一次性施肥氮肥减量施用、肥料运筹、大区示范、核心方展示、不同缓混肥品种选用、配套技术完善及观摩培训等循序渐进的推广过程。
在如东,每年要召开3次以上的现场观摩与集中技术培训,季前、拔节期、成熟期各召开一次机插缓混一次性施肥核心方观摩与集中技术培训。
“思想引领、技术为先。”在南通市作物栽培技术指导郁伟看来,一项新技术的顺利推广,首先要靠推广部门的意识到位。其次,以项目为引导,土肥、农机、农技部门需要协同推进、优化融合。
“一次轻简施肥、一生精准供肥。”郁伟告诉记者,自己对于这项技术的信心一方面来自其先进的栽培理念,精确定量、可对照操作的技术要点,所谓“一顿水稻营养餐、不同周期定时释放”,以及依托农机的“一刮、一放、一填”的自动施肥术,拖个槽、撒点肥、把土肥。
在如东,自推广运用这一技术以来,水稻种植平均增产5%,氮肥施用量降低15%,每亩平均节本增效100元左右,稻田碳排放降低40%,下雨了肥料也不会被冲掉,有效降低了面源污染。
“这几年的推广中,我们一直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技术。”李刚华说,农民用得好、推得广、能致富的技术,才是好技术。
【经济日报】南农大水稻栽培新技术实现大范围示范推广
原文链接:
https://proapi.jingjiribao.cn/detail.html?id=567420
阅读次数:10
【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